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与心理

来源:农业经济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2 09: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与心理黄辛隐崔绪治内容提要现代化进程伴随着复杂的文化的转型与心理的震荡。其深刻的根源在于人们与自然界交换物质和能量的技术方式,人们相互之间交换自
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与心理黄辛隐崔绪治内容提要现代化进程伴随着复杂的文化的转型与心理的震荡。其深刻的根源在于人们与自然界交换物质和能量的技术方式,人们相互之间交换自己的活动及其产品的社会方式发生了变化。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与心理现象尤其纷繁复杂,影响并决定它们的有三对矛盾,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的矛盾,更是“聚焦”所在。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要求人41']善于审视自己的文化存在和调整自己的心理世界。现代化是一项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理论与实践的重大课题。人们对它从诸多向度作理论的探讨和实践的把握。在这种努力中,如何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研究与把握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碰撞及相应的心理表现,似乎还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文化层面,显然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向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离开文化的现代化是没有灵气的,甚至是没有灵魂的。如果不进而研究文化的心理表现,则文化研究必然陷于苍白和空泛。理论界普遍将现代化最终归结为人的现代化。然而,离开从理论上研究并从实践上把握这一伟大进程的心理层面,人的现代化的理论研究与真正实现便必然流于空话。现代化的终极目的是人的幸福。但是,很多国家、特别是后发型现代化国家的历史经验告诉人们,对从事现代化的人们来说,现代化是一个充满着焦虑和困惑,交织着希望和幻灭,迂回曲折、跌宕起伏的历史过程。认真解决本课题所研究的问题,不仅可以丰富现代化的理论,而且会有助于推进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尽量减少动荡和损失,让人们较为顺利地通过这道历史的炼狱,使历史进步与人的幸福真正统一起来。774现代化的历史前提必然造成异质文化的碰撞。尽管理论界对现代化作过各种历史的追溯,但毫无疑问的是,它必须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作为自己的历史前提。这就是,人类必须摆脱狭隘的地方局限性,打破封闭状态,形成世界性的交往格局。从此,人类的历史真正成为世界历史;从此,便也开始了漫长的无休止的异域异质文化的冲突,以及同域异质文化的磨擦。在“桃花源”那种田园牧歌、极端封闭的社会,缺乏与外界的交往,“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根本提不出现代化问题的。现代化本身就意味着两种发展状态的同时存在以及彼此地位的相互认同。这显然是以先进国家为一端、以后进国家为另一端的多极国家主体的交往关系。只有多极国家主体的交往整合方能确立各国在发展程度上的坐标,现代化才有可能被一些国家当作历史任务提到时代的日程上来。于是,现代化成为当代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历史取向。这是现代化成为一种时代任务的重要历史前提。这一历史前提,一方面使现代化作为时代任务被历史地提了出来,另一方面又必然地造成了处于历史发展坐标的不同位置上的国家、地区、民族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磨擦。这些磨擦同时伴随着、或者表现为异域、异质的文化冲突。文化是什么?这几乎是当今世界最难回答的问题之一。人们给出的定义五花八门、歧义丛生。本文无意给出新的什么定义,只是想就现代化带来的历史变迁所造成的文化碰撞及相应的心理震荡作些分析研究。异域文化往往也是异质的。其间的区别常常难以尽述,但我们可以将它们区分为两大类:本质的区别和非本质的区别。文化的非本质的方面,其形成往往具有偶然的、随机的特点。对这些差异作横向比较往往是困难的,无规律的,甚至是没有意义的。例如,不同的生活习俗,各自的饮食习惯,迥然不同的交往礼仪,等等。这些与社会存在的本质方面没有本质的联系。除去对它们作民俗学的描述外,于本课题的研究是无关宏旨的。真正可以作出科学的比较、并且具有深刻意义的,是文化的本质方面。文化的本质方面与社会存在的本质方面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不仅有规律可循,而且对它们所进行的科学比较,对我们正在从事现代化建设、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人们来说,具有借鉴和启发的意义。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各地所发生的现代化,从技术形态上来说,无不是从农业经济社会转向工业经济社会。什么是技术形态?包括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在内的所有技术形态,都表达着人们与自然界交换物质和能量的某种方式,表达着人们向自然界谋取生活资料所凭借的手段和方式。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谋取生活资料的技术方式,造就了两种大相径庭的文化。呼应上文对文化定义的回避,这里我们姑且把文化描述式地概括为: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生活样态、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通过这种描述式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文化是会因地域而异的,是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它需要两个坐标:空间坐标和时间坐标。当然,二者都不是空洞的、抽象的。就空间函数而言,意味着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社会存在的区别。就时间函数而言,意味着同一地区和国家的社会存在的变化。我们又可以看出,它实在是可广可狭的。例如,生活样态有精神韵、有物质的,几乎无所不包,与大文明概念无异。其实,文化从其哲学的学理层面讲,就是一种人化。可以说,它是人们对自己的对象化的活动及其结果的一种肯定。从大文化中剔除物质或“硬件”部分,便是文化的狭义方面。本文基本上是从狭义方面使用文化概念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作为社会生活、社会存在的两种技术方式,在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交织和转化。由它们造成并与它们相应的两种文化模式,进行着错综复杂的撞击和磨擦,并即时地通过心理表现出来。两种社会生活的技术方式孕育的两种迥然异趣的文化,内涵与包容极其丰富多彩,难以尽述。但至少应该意味着两种相去甚远的生活样态、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现代化不等于工业化,但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现代化不等于城市化,但迄今为止的现代化无不伴随着大量人口向城市的集中;现代化也不意味着农民大部分变成“居民”,但这确实是以上两点的必然结果。这无疑改变了大多数人的生活样态,即使原来的城里人,也几乎永远告别了“雨打梨花深闭门”的宁静。这里并不存在“西化”与否的问题。人口分布状况的改变——大多数人由农村走向城市,确实是现代化各国普遍发生的情况。中国乡镇企业的崛起,并没有取消这种普遍性,但也确实改变了这种普遍性实现的形式。不管怎样,人们生活样态的改变,极其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文化、人们的心理,或者说改变了作为文化存在的人,改变了作为心77.5理存在的人。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作为人们谋取生活资料的迥然不同的技术方式,给予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最大影响是什么?恐怕莫过于人对自然的态度,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里的技术方式,本来就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延续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上述的“态度”和“理解”,便是对这种“中介”的观念化。农业经济(当然不是指工业化的农业)要靠天吃饭。人们崇拜自然,对土地的眷恋和深情是生活在工业经济下的人们无法理解的。农业经济对人们的重要教导,便是向往天人和谐、追求天人合一。工业经济强化了人们的力量,放大了理性的“狡黠”,孕育了“人定胜天”的观念。人对自然似乎无所不能,从崇拜自然转变为对自然的蔑视。人们不再追求天人和谐,而是崇尚对自然的征服,把自然几乎当作可以任意摆布的对象。当然,靠天吃饭者并没有解决温饱,蔑视自然者难免流于人类的狂妄且不断受到惩罚。两种技术方式对人们的文化与心理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在农业经济中,人们与自然界交换物资和能量的中介极为简单,在采集状态下更是这样。人们对自然晃的认识要求不高,往往只是停留在维系生命存在的意义上获取知识,理性的更高追求则被视为奢侈,乃至“奇技淫巧”。这可能也是中国古代的很多有意义的发现、发明、创造被湮没的深刻原因。工业经济则不然,人们与自然界交换物质和能量的中介发展了、发达了、复杂了。这种中介,要求的是科学,特别是精密的自然科学。否则,人们便无法进行与自然界的交换。基于此,便可以看出,前者崇尚经验,后者崇尚科学。这是两种文化模式区别的重要标志。不管人们对现代化作何追述,甚至于也不管人们是赞成还是反对,“科学”在中国近代史上始终是争论的焦点之一。“五四”运动将它与“民主”作为I16两面大旗高扬,其深远意义也在于此。在人们谋取生活资料的技术方式转化的基础上,人们交换自己的活动及其产品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在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发生的由自然经济形态向商品经济形态的转化。人们这些交换活动、交换产品以获取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社会形式,对人们的生活样态、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同样起着决定作用,从而规范并形成了两种相应的文化。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作为人们向自然界谋取物质资料的技术方式,可以说表达着以主体为中介的客体(物)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因为以人为中介、以人为目的,所以尽管是客体之间的关系,却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属人的本性(甚至连物理学、化学也不例外)。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则表达着以客体(物)为中介的主体之间的关系,自满自足也罢,商品拜物教也罢,概莫能外。这两种关系又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共同地酿造着文化。.在自然经济形态下,人们向往圣人之道,无为而治,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约法三章;在自然经济形态下,人们自给自足,安贫乐道,重义轻利;在自然经济形态下,人们舒缓闲散,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如此等等。它孕育并产生了“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孔孟精神,墨子的“摩顶放踵”的“尚义”情怀,“Et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知足咏叹,陶渊明的田园诗歌及其情致,等等。这一切化为文人的和大众的深层心理结构,并即时地通过人们的心理感受和行为方式表现出来。这些文化和心理特征,表现着、维系着农业的自然经济。势不可挡的现代化大潮,涌动着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型。近代列强的入侵;更增加了矛盾的深度。历时性的——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展延性的——东方与西方的矛盾,二者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心理景观。在现代化潮流中的人们,告别了自给自足的状态,已无法故步自封。当今,以“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发展态势取代了“二十年等于一天”的历史停滞。这种难得的历史机遇,使后进国家有可能异军突起,赶上并超过先进国家。但要使可能变为现实,关键的问题之一便是要调整自己的文化和心态。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令人困惑和焦虑的诸多问题,例如所谓的社会失序、行为失范、精神失调等等,莫不与“文化困境”有关。而所谓的“文化困境”,其实质就是以上述两种转化为内容的社会转型所造成的文化震荡。其实,这是每个处在转型中的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代中国如此,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如此,17世纪中叶的英国、启蒙时期的法国等等,均无不如此。只是当代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由于时代的关系,由于世界历史的格局,多了一项“西方”参照系。加以一部中国近代史又充满了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反侵略、殖民和反殖民的斗争。本来就很玄妙、令人捉摸不定的文化问题变得更:luSt朔迷离。乃至于有的竟然把“文化困境”的实质简单地归结为东西方文化的撞击,徒然地人为设置了诸多理论难题。我们并不想取消这个向度,而是想把它放在从属的地位。现代化的洪流就像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廉价的商品,可以冲垮一切有形的和无形的万里长城。它对于绝大多数后进国家来说几乎具有历史强制性,对人们的文化和心理也具有强制性,它提出了与农业经济、自然经济完全异趣的要求。人们必须在改变自己的生活样态的同时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山野村民的朴拙,小城故事的悠闲,隐士的高雅寂寞,随着时代的转型已经悄然逝去。我们不必惊叹人心不古:历史在发展,文化在转型,心理在变化。当今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蕴涵着更加错综复杂的矛盾,表现出更加绚丽多彩的文化与心理现象。我们今天所从事的现代化不是一般的现代化,更不是西方的现代化,而且也不是本世纪中叶人们所想象并且从事的现代化。当时,人们向往的现代化,用列宁的话来说,就是“苏维埃加电气化”,用当时形象的话来说,“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我们今天所从事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它的内涵非常丰富,难用一言以蔽之。核心仍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是通过市场而不是通过政府进行资源的配置。当然,这是社会主义的。因为,它的终极目的是共同富裕。它有着自己的政治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等等——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鲜明对立。前者,政治为经济服务,是唯物史观;后者,经济为政治服务,是唯心史观。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主义模式酝酿成两种相去甚远的文化。这样一来,影响乃至决定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与心理的,便有三组矛盾: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与“传统”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矛盾;第二,我们是在有着漫长的封建主义历史和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度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因而我们又有着典型意义的“现代”与“传统”的矛盾;第三,我们又是在长期的东西方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磨擦撞击中进行的,所以无疑还有着“东西方”的矛盾。这三组矛盾对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与心理的作用是不同的。如果允许笔者打比方的话,第一对矛盾是当今文化与心理的聚焦点;第二对矛盾构成了当今文化与心理的深景和底色;第三对矛盾则形成了当今文化与心理的直接背景。它们交织在一起对文化和心理发生作用。在这里任何抽象即使是必要的,但也可以肯定是不完备的,甚至是片面的。文化、心理的困惑乃至冲突,经常地大量地、有时甚至是集中地围绕着第一对矛盾表现出来。诸如,对社会主义的内涵与标准,姓“社”、姓“资”等问题的争议及其所引起的困ZZ7

文章来源:《农业经济》 网址: http://www.nyjjzzs.cn/qikandaodu/2021/0302/1295.html



上一篇:西北宫观生态脸谱
下一篇:我国农业经济研究的知识图谱基于的可视化计量

农业经济投稿 | 农业经济编辑部| 农业经济版面费 | 农业经济论文发表 | 农业经济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农业经济》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