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广利引沁灌区历史悠久两千年惠泽万民耀千古

来源:农业经济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7 06:5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 工程简介 广利引沁灌区是在黄河北岸,沁河下游的一个古老的灌溉工程,以民筹资金为主,地方财政为辅修建成的工程,是一项典型的“民办公助”水利工程。由于该工程两千多年延

1 工程简介

广利引沁灌区是在黄河北岸,沁河下游的一个古老的灌溉工程,以民筹资金为主,地方财政为辅修建成的工程,是一项典型的“民办公助”水利工程。由于该工程两千多年延续不断的发展,因而这一地区比较富饶,有“北国江南之誉”。

沁河下游,属于我国中原地区。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的首都离本区都不远。本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古代的政治、文化的发展有过很大的影响。这一工程虽小,却有其独特的渠首工程与渠系布置,也有古灌区一般共有的问题。

广利引沁灌区最重要的工程是五龙口引水设施,位于济源市五龙口镇沁河出山口处,五龙口镇即由此得名。它和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一样,同属秦代水利设施,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不但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古代水利科学的重要实物。

据《济源县志》记载,五龙口水利工程初建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因渠首采用“枋木为门,以备蓄泄”,始名枋口堰,也称枋口或秦渠。自此以后,各朝代均有扩建:东汉时安帝敕令“修理旧渠,以溉公私田畴”。三国时曹魏典农司马孚奉诏重修,改枋木门为石门,是该项工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唐时河阳节度使温造上奏朝廷,对枋口堰又进行了大的扩建,水利作用大为增加,可灌溉济源、河内(今沁阳)、温县、武陟四县农田五千顷,并改称广济渠。元代也曾有扩建,灌溉区域增至孟县。明隆庆二年(1568年)至天启年间,疏浚广济渠,新开广惠渠。明万历年间扩建次数最多,规模也较大,先后创修了新广济渠、永利渠、利丰渠,并在渠首修了闸门等。至此,形成“五龙”分水之势,统称五龙口。(1顷= 6.公顷=100亩)

五龙口水利设施的主要特点,一是利用沁河自然水位和灌区地势之间的高差引水,无须筑坝或人工提水。二是采取隧洞式多进水口引水。进水口建筑分两层,下层两孔水眼进水,雕以吞水状龙首;中层设闸室,可以根据需要起闭闸门控制引水量,同时还可以避免汛期沁河水过大冲坏引水设施。

在广济渠和永利渠引水洞上方,有人工开凿的两洞石窟,分别以“袁公祠”和“三公祠”题名,内置明代兴修五龙口水利工程的地方官员石雕像22尊。正中人物一个是河内县令袁应泰,一个是济源县令史纪言。石窟外另有数通碑碣,其上有唐代诗人白居易、宋代诗人文彦博等题咏枋口诗词、明代开凿渠首的记事和明崇祯四年(1631年)农民起义军占领五龙口的有关情况等。

五龙口水利工程设计科学合理,自建成以后,一直发挥着良好的灌溉作用。据《济源县志》记载,仅广惠河,清代就可灌溉济源、沁阳两县土地二百五十顷(亩)。解放以后,地方政府又对其进行了改造维修,拆除了明代修的利丰渠首闸门等设施,建成广利总干渠枢纽工程。据1957年统计的数字,广利引沁灌区面积达到55.7万亩。时至今日,这一古老的水利设施仍然发挥着很好的效益。

2 历史经验与借鉴

广利渠二千余年的发展历史,无论是工程技术方面,还是灌溉管理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深刻的教训,值得很好地总结,古代劳动人民艰苦卓绝的创业精神,尤其值得后人学习。

古老的广济渠渠道

2.1 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

古代劳动人民创修水利工程,由于当时生产水平的限制,用今天的眼光看,似乎是比较简陋的工程,当时却需要克服今人想象不到的困难。古代工程,使用简陋的工具修建,今人看来无法办到,古人却完成了。

明以前的施工情况不详,就以明广惠、广济两渠的创建为例,也足以看出古人的创业精神。

回顾广惠渠工程的创建至完善(1568~1806)历239年,经数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才逐步完善了引水工程。

更为突出的是广济洞的开凿,明代开山石工们,在潮湿的黑洞里凿石三年,有的掉了手指,有的开裂了皮肤,有的感染了疾病,斗志仍不松懈。更有的家遇丧变、灾盗,坚持战斗而不返顾。我们的祖先,为子孙后代造福,甘愿自己历尽艰辛。

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广济渠修成后,河内知县袁应泰撰文刊石《广济渠水利碑》,记载广济渠工程规模、施工状况、配套设施、管理措施等,碑文载乾隆《怀庆府志》。

本县看得广济洞之开也,远近骇焉。谓山之石未易凿而成,功未可必也。幸赖本道主持於上加意劝捐原委,各公直王尚智等感激戮力裹粮从事:有三年山上不告竣誓不旋踵者,有面目黧黑、指堕肤裂或感病力疾犹无懈志者,有家有丧变及水灾盗患义不反顾者,有捐资以犒匠作争先成功者。三年如一日,众人如一心,然后凿透石山开洞建闸,引水灌田,波及五邑,利被万家,业蒙院道嘉其成功,准给冠带,仍奖赏有差矣。……

文章来源:《农业经济》 网址: http://www.nyjjzzs.cn/qikandaodu/2021/0427/1380.html



上一篇:机械设备的润滑管理和保养研究
下一篇: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发展分析

农业经济投稿 | 农业经济编辑部| 农业经济版面费 | 农业经济论文发表 | 农业经济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农业经济》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